【改革·奋进】强化一流学科特色引领 在强国建设中提升服务国家战略能力

发布时间:2024-06-15浏览次数:10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于2017年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随着河海大学第十三次党代会的胜利召开,以及《河海大学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建设方案》的确定,河海大学全面推进一流学科建设的序幕随之正式拉开。

学校坚持以水利为特色,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生态体系建设思路,持续推进实施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计划、一流学科培育计划、学科实力提升计划、交叉学科发展计划、学科动态调整计划,分层分类,重点突破,形成了一流学科引领、省级优势学科支撑,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良好发展态势。

突出特色,聚焦学科内涵发展

2021年,编制形成的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整体建设方案》是首轮“双一流”建设成效的延续和发展。方案提出,到2025年,建成以“水”为特色、全面协调发展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实现内涵式发展,形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格局。水利工程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行列,新增2个左右学科进入一流学科建设序列,若干支撑学科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相关学科可持续发展。基础学科更加夯实,一流学科牵引作用持续加强,聚焦“水”领域的学科交叉成效不断显现。

为实现建设目标,学校坚持延伸优势、拓展方向,优化重组五大学科群,学校的一流学科建设路径清晰明确。经过不懈地努力奋斗,水利土木学科群以水利工程学科为引领,土木工程发展成为新的高峰学科,测绘科学与技术等学科形成优势特色方向。资源环境学科群以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为引领,农业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等学科形成优势特色方向。信息电气学科群、人文经管学科群、海洋数理学科群在围绕支撑一流学科发展的同时,加快了自身特色优势建设,地理学、海洋科学、数学等理学门类学科发展迅速。

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2个学科再次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高质量通过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中期评估。水利工程学科申报“一流学科培优行动计划”。土木工程、软件工程2个学科获评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三期项目期满验收“优秀”,电气工程、农业工程2个学科获评“十三五”江苏省重点学科终期验收“优秀”。新增7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工程学、环境/生态学2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第五轮学科评估中,水利工程保持领先优势,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实现等级新提升,其他学科取得优异成绩。2023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水资源工程学科蝉联全球排名第一。

优化结构,统筹推进学科建设

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学校秉承学科建设“优势工科引领带动、精品理科协同联动、特色文科融合推动、前沿交叉创新互动”的四大理念,以国家需求为导向,以特色学科为基石,以学科交叉为牵引,优化调整学科方向,整合学科资源,强化建设绩效,提高学科精度,形成“特色鲜明、重点突出、结构优化、协调融合”的学科体系,打造高峰、高原、潜力学科,学科发展水平全面提升。

学科结构优化取得新进展。撤销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新增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一级学科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专业学位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自设交叉学科3个。大力培育对学校未来发展格局有重要支撑作用的新学科,学校现有一级学科42个,其中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6个,重点建设学科31个,学科生态体系更加完善。

学科生态质量水平不断提升。学校现有国家重点学科(含培育)10个,特色学科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四期项目8个,实现立项数连续三期增长;江苏省重点学科10个,入选总量位居全省第三,并实现法学、理学门类在省级重点学科的突破。国家级、省级学科建设序列占比从29%提升至43%。学科布局显著优化,有力支撑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力学、电气工程、农业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马克思主义理论、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学、海洋科学、软件工程等学科建设,在水资源、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等领域的学科高峰,水信息、水文化、水经济、水管理等领域的学科高原日趋成形。

交叉融合,培育学科前沿新优势

学校百余年发展中积累沉淀下的特色优势,是学校发展的根基,学校坚定不移地以特色学科发展为重心,坚持把传统优势学科做精求强,把国家急需学科做实求优,把新兴培育学科做稳求进,深化学科交叉和交叉学科建设,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

交叉融合培育新的增长点。依托优势特色学科,学校加快交叉学科建设步伐,先后自主增设了“人工智能”“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移民科学与工程”3个交叉学科。成立水土保持学院、应急管理学院、地理与遥感学院、数学学院等新学院,开拓智能制造、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国家安全等新兴领域方向,实现了面向国家战略和新兴产业的前瞻布局,将优势学科与特色学科相补充、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相结合、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相促进,积极服务国家战略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形成三校区深度协同、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办学格局,持续推进学科转型升级,为培育新的增长点注入澎湃动力。

交叉融合促成系列大成果。学校坚持围绕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全球重大科技问题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化多学科交叉融合,解决我国水科学等领域重大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打造服务国家和社会的“科研高地”。七年来,学校创建的大数据驱动水文预报调度技术,构建新一代新安江模型,长期服务于全国洪涝预测预警工作;研发的大坝全寿命服役性态诊断系列技术,建成全国大型水库大坝安全监控平台,保障了三峡、小湾等重大水利水电工程长期服役安全和效能充分发挥;创建的基于水动力重构理论的城市河网水环境动力提升技术体系,破解了平原区快速城市化进程中防洪排涝、水环境恶化等统筹治理难题;开发的“低水头大流量”大型泵站水力系统高效运行与安全保障关键技术,攻克了“核心设备长期依赖进口”问题的多项卡脖子技术,为我国长距离调水工程、城市供排水工程提供核心技术等成果。相关成果获得的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一等奖和技术发明二等奖等奖励。

关键环节突破,稳步迈向世界一流

学校紧扣“双一流”建设目标,全面启动教育部、江苏省共建世界一流大学计划,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加快推进科研体制机制、学科建设组织模式等方面的改革,破除机制体制障碍,着力实现学科建设水平新提升,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进程。

创新科研组织管理模式。2019年,以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升水利工程学科社会服务能力的水科学研究院正式成立,同年,学校与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共同创建具有河海特色的学术特区——长江保护与绿色发展研究院。后续又成立了产业技术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院。2023年,学校立足新发展阶段,融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战略全局,主动超前布局,开展了新一轮学院学科专业布局优化。此外还配套制定、修订《河海大学科研项目管理办法》等10余套管理办法,完善科学研究考核体系、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科技成果奖励体系,综合施策,逐步搭建资源整合与高效利用、创新链贯通与联合、成果共享与利益共赢的创新平台,形成一流导向、扶优扶需、动态调整的一流学科建设机制,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能力不断提高,学院、学科壁垒逐步打破,各类建设主体创新活力得到了有效激发,推动解决行业“卡脖子”问题能力持续提升,学科建设成果产出显著增长。

强化学科建设组织统筹。创新实施“项目制、考核评价、资源配置”三项改革举措,科学配置建设资源,建立学科分层建设和动态调整机制。重点瞄准重大平台、高层次团队、重大项目等内容,规划形成项目清单,以项目凝聚人才、平台等建设要素,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主动服务国家需求。突出考察学科影响力、学科声誉、重点工程建设等标志性建设成效,构建学科建设成效评价体系,对全校学科进行分层分类评价。依据学科建设成效评价结果调配建设资源,充分发挥建设资金、场地等资源要素的引导作用。学科建设机制的改革全面激发了建设活力,为学校“双一流”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勇立潮头敢为先,河海大学学科建设与国家同向而行,与社会同频共振,与时代同时奋进,面向未来,学校将紧密围绕国家涉水战略需求、江苏省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方案目标,精准研判国内外学科发展动态,完善新兴学科与交叉学科建设机制,以交叉融合推动一流学科转型升级,形成并完善一流学科引领式发展机制,在深度参与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展现新作为、体现新担当,奋力书写新时代学科建设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