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奋进】以一流大学文化润育一流人才

发布时间:2024-06-13浏览次数:14

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近年来,学校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努力构建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化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格局,为提升办学水平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充沛的智识资源和文化力量,书写了文化强国和教育强国建设的河海答卷。

传承百年文化底蕴  厚植河海精神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在河海大学校史馆入口,有一块长方形的石头,上面刻着一首《百年河海赋》:“钟山巍巍,江水泱泱,河海大学,百年辉煌。水育万物,利害至上……”建校一百多年来,河海大学因水而生、缘水而为、顺水而长,坚守“兴学育才,治水兴邦”的历史使命,秉持“爱国爱水,务实重行”的优良传统,将其常态化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内化为全校上下的价值认同和精神追求。

“德立,体健,可以进言学术矣。”2023年秋,河海大学常州新校区正式投入使用,在北入口主干道矗立的名言石上镌刻了河海创校人张謇在建校之初提出的学生培养要求,这一思想百年一以贯之。学校近年来入选全国文明校园、全国五四红旗团委,涌现出“全国优秀教师”“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等教师楷模,获评全国优秀共青团员、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等优秀典型。新增省级艺术团2个、省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1个,原创话剧《马克思》获首届紫金文化艺术节“优秀剧目奖”,近两年连续获全省“学宪法 讲宪法”演讲比赛一等奖,校男足代表中国出战国际大体联足球世界杯决赛。

2023年本科生开学典礼上,校长杨桂山强调,同学们加入河海,就要以河海文化熏陶自己、以河海精神鞭策自己、以河海事业激励自己。为了让师生更好地强化精神认同,学校持续开展“开学第一课”“扬帆·大学生涯启航周”等理想信念教育,并通过毕业教育、校史讲解大赛、校史知识竞赛、金水节等高频多样的文化活动组合发力。

大学是多文化滋养的精神家园,学校积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河海文化相结合,持续深入挖掘百余年河海精神,推动河海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近年来,梳理了创校人张謇的治水实践和办学历程,开展张謇人物专题研究,形成系列研究成果。学校官网刊发纪念文章《张謇的家国情和水利心》,开展“中国心、水利情、河海源——张謇生平图片展”;开展口述历史采访,组织对校友和退休教职工的口述采访,在“使命召唤 芳华如歌”、“华水”五六十年代赴边疆参建水电站校友等专题性采访中,近百名校友热情参与,并提供了大量珍贵照片和视频资料。

文化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也是增进师生福祉的关键因素。随着“呯”的一声发令枪响,2400余名师生、校友在河海大学常州新校区热力开跑,激情绽放。“奔腾吧,河海!”校园迷你马拉松作为学校最具号召力的体育赛事之一,近年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师生校友参与其中,成为校园体育文化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一道道丰盛的文艺体育大餐接续呈现,大型团体操、“河你一起嗨”跨年晚会、金水节、科技节、艺术节、美食节、国际文化节、民族文化节、丰收节、海洋节等,河海特色校园文化品牌精彩纷呈,在繁荣校园文化、扩大师生幸福感中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树立特色文化品牌  形塑河海特质

“作为一名河海学子,首先要学习和了解河海的历史与光荣传统,特别是要了解河海深厚的历史积淀、光辉的红色校史。”在2023年的“开学第一课”上,唐洪武书记如是寄语新生。

2020年8月29日,杰出校友张闻天同志的亲属代表张秀君、张东燕,学校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思政课教师代表和“张闻天班”学生代表等齐聚一堂,通过报告会、学术研讨会和线上线下事迹展等活动纪念张闻天诞辰120周年。

依托校史馆、张闻天陈列馆以及严恺·徐芝纶·刘光文陈列室,紧密围绕庆祝建党100周年和党史学习教育等主题,通过主题档案展览、档案实景课堂、“红色放映厅”等活动,开展新生入学教育和各层级党组织教育活动,把红色档案的开发利用与党性教育、“四史”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结合起来,用好用活红色档案资源,打造红色文化育人基地,近年来接待校内外参观7.3万人次。张闻天陈列馆入选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江苏省红色地名和江苏省党史教育基地;《利用校内红色资源打造“真、实、感、人”思政新平台》入选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

宝贵的红色基因,是百年河海的鲜明底色和独特亮色。2021年9月28日,一辆红色地铁专列在南京地铁4号线开出,河海校史中的红色故事遍布车身、车窗、椅背贴、拉手,受到媒体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同年,新华社《瞭望》杂志刊发“河海别样红”电子号外,生动讲述河海红色故事;由中共南京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南京市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中国南京红色在线联合出品,以张闻天故事为首发的《南京红色100》发布仪式在河海举办;“红帽子”大学纪录片入选教育部“红色家园”视频展览,立体还原和有效传播河海早期革命前辈人物。此外,学校还联合全国海洋高校开展“海洋高校档案里的红色故事主题展”,开辟“河海红色人物”网络专栏,编写红色系列故事,制作红色短视频《河海校史中的红色记忆》《传承百年 红色起航》,参与红色人物介绍《沈泽民》的拍摄,纪录片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在讲好河海红色文化的同时,学校还全面凝练和立体塑造特色水文化。从引领水文化传承创新的责任和使命出发,学校积极探索水文化成果的落地生根。建成学科发展史数字化展示平台,共建中国水利博物馆等科教基地,承担水利部大江大河系列文化故事研究、中国芍陂保护与发展规划研究等重点项目,开展张謇水利思想研究,建成张謇数字文化资源平台,发布《星河大海》《润·泽》水文化主题招生宣传片等,累计点击量超千万。原创舞蹈《禹·志》《港珠澳大桥》获全国大艺展一等奖,并入选教育部“高校原创文化精品”;围绕国家重点水利大事,在《光明日报》、中国社科网、《中国水利报》等权威媒体推出“江河奔腾”“灌溉工程遗产”“人类命运共同体”“水利高质量发展”等高端言论文章,彰显水文化领域发言权。在2023长江文化南京论坛中,唐洪武院士作了《在江河之治互鉴中推进大河城市文明发展》的主旨演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水文计划理事会主席余钟波教授在世界平台广泛传播中华水文化;第十届世界水论坛期间,学校张兵教授参与了“2024长江文化南京对话—世界水论坛特别对话会”;学校教授受邀在水利部水文化工作推进会上做典型经验发言,为全国水利行业新闻通讯员做水文化宣传专题培训。在常州新校区的校园里,河海文化错落可见,蔚起桥、毓秀桥、昌明桥、毋弛桥、沐生桥铺陈在湖水间,这些桥名皆出自校歌歌词《大哉河海》。此外,水利名人群像雕刻、上善若水地雕、海纳百川景石等水文化景观在校园里也“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今年3月22日,在第三十二届“世界水日”、第三十七届“中国水周”之际,河海大学第三届水文化开幕,开幕式上学校与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揭牌“水文化教育基地”,在此前的两届水文化节中,学校与其他5所水利院校共建“水研联盟”,协力助推水利高质量发展。

树立一流大学形象  讲好河海故事

2022年3月15日,学校选择这一天推出《河海物语》系列老物件专题视频,纪念107年前“老河海”开学典礼的日子。首任校长许肇南的笔砚台、杰出校友张闻天的行李箱、严恺院士的打字机、“老河海”的第一张毕业证书、穿越百年的校服……一个个老物件,让师生切身感受到了河海精神的厚重和绵长。此后,又陆续推出《此间河海》《河海景致》《河海常韵》等系列30余条专题视频,受到师生校友的喜爱。专题视频作品入选中国科协风云榜“2022年度优秀传播作品”。“有故事、有情怀、有文化,这些光影深处的河海故事有理有趣,每一个视频我都会收藏起来,从中能激发我久违的河海情,感受浓浓的家国情。”一位毕业多年的校友在观看视频后这样留言道。

学校牢牢把握融媒体新趋势,通过入里的故事创造、入味的情绪引导和入心的情感唤醒,“再语境化”生动讲好河海故事。近年来,不断创新传播途径和方式,深度关注身边人身边事,开通“河海视频号”“河海抖音号”等新媒体平台,抖音号推出“‘河’你说一带一路”“在水一方”等专题片,挖掘和展现一线师生风采,持续推出“河海吾师”“科研速递”“推TA上头条”“晚安河海”等专栏。近年来,在省级以上校外媒体发表报道3000余篇次,校内主页新闻、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发布5000余篇次,微博总阅读量4300余万次,微信总阅读量1800余万次。微博作品多次荣登热榜,《河海大学复制版“双胞胎”》《河海大学足球队战胜阿根廷代表队》等新闻居同城榜榜首、进入全国热榜前十;微信全网10万+作品20余篇次,多次位居全国微信榜榜首。

2018年10月23日,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在大桥筹备和建设过程中,活跃着一大批河海校友的身影。“筑桥十载 初心如故”的中交四航院项目亲历者朱利翔董事长、“不曾离开 见水如我”的岛遂工程勘察项目负责人祝刘文、用汗水浇筑起大桥“脊梁”的中山梁厂副总经理陈禹、“用脚步丈量海底”的海上项目勘察负责人马秋柱、“伶仃海波平孤岛变绿洲”的岛隧工程东人工岛项目部总工程师赵辉………他们为了筑国之重器,克服种种困难,义无反顾地投入到这一世界级超级工程中。学校派出数十名“小海螺”记者团骨干,通过一年多时间,分赴广州、珠海、上海、天津等地,用青春告白祖国,以小我融入大我,深入采访了近40名河海筑桥人。他们见大国工程、听筑者匠心、感青春华彩,根深沃土、逐梦未来,所成书稿《港珠澳大桥工程建设中的河海校友》成为江苏省委宣传部年度重点扶持书目,亮相江苏书展。

2023年11月13日,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都水利枢纽3周年之际,《南水北调工程中的河海人》正式出版,此前《港珠澳大桥工程建设中的河海校友》《中国河湖的红色记忆》《长江保护与绿色发展研究系列》《中国水利风景区故事·黄河篇》《百年百禹》《百年百工》等水文化相关丛书相继出版,成为学校水文化教育的生动教材。

围绕国家江河战略主题,深度讲述“河海故事”。在党的二十大、华东水利学院院庆70周年等重大时机,《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科技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水利报》等媒体刊登书记和校长专稿;《中国水利报》推出院庆专版,新华社、光明网、新华网、科学网、中新网等央媒报道华水院庆70周年报道50余篇次。首届长江文化论坛期间,在新华社发布《为长江大保护提供河海力量 为长江高质量发展贡献河海智慧》、新华网发布《智慧守护江河安澜,大河生态文明论坛探索大河流域的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参考消息发布《为古老大河文明传承贡献中国智慧——长江文化南京论坛求解大河可持续发展之道》、全球连线发布《寻古探源 听老外话长江》等重要专稿。师生亮相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国国际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江苏卫视新时空等主流电视媒体9次,新华社《瞭望》推出校长署名专稿《为了天下安澜》,《光明日报》报道防灾减灾、海岸带保护修复、中国水周、民族生等专题;淮河治理、大禹院全班读研等涉及我校师生新闻多次受到《新闻联播》等央视平台报道。

与此同时,围绕学校重大活动,进行集中宣传。聚焦第三届和第四届水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国际高端论坛,新华社国内直播及专稿阅读量超1300万次,国外200余家主流媒体阅读量超2亿人次,在新华社、中国科学报、科技日报、人民周刊等主流媒体刊发专题宣传;讲好河海名师大家故事,严恺院士诞辰100周年之际,《光明日报》推出严恺院士专版、全文被《新华文摘》收入转载,组织拍摄《训江蹈海 红色脊梁》严恺专题片,入选教育部红色故事展播;张闻天诞辰120周年之际,《光明日报》发表张闻天陈列馆专题文章,拍摄《红帽子大学》纪录片;开展怀念钱正英院士、郑守仁院士、吴中如院士专题宣传,制作专题网站、发布专稿、拍摄视频。在新校区奠基、主体封顶、交付、正式启用等重要时机,发布影像、组织外宣,拍摄《河海常韵》系列专题片,推出《河海所系·此处常州》形象片和《长风浩荡启新程》启用仪式宣传片。

面向全面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火热实践,我们将坚持“两个结合”,勇担强国建设新的文化使命,以改革奋进的豪情壮志,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为高质量建设世界一流特色研究型大学注入文化滋养和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