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院以高质量发展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

发布时间:2024-04-02浏览次数:10

河海大学第十三次党代会召开以来,环境院按照学校党委的统一部署,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学科建设为载体,打造人才高地、提升科研水平、培养一流人才,积极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以实际行动服务国家需求。

强化党建引领,增强组织活力。环境院党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不断创新党建工作思路,抓基层、建机制、强基础、激活力,积极配合学校党委开展巡察工作,力求党建工作跨台阶、上水平,形成了党建和学院事业发展并进的良好格局。一是扎实开展专项学习教育工作。在“主题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党史学习教育”等各类学习教育中,秉持以工作成效检视教育成果、以师生满意度衡量教育成效的原则,不折不扣完成各项教育工作,形成长效机制。二是扎实推进基层党建。学院现有22个党支部,584名党员,院党委始终按照“七个有力”的标准强化支部标准化建设,严格执行“三投票三公示二答辩”的党员发展程序,并运用新方法新载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三是做好各类项目申报和总结工作。通过对日常党建工作的总结和凝炼,学院也涌现出了一批标志性的党建成果,其中省级成果有:环科系党支部获批首批省级样板党支部建设单位,个人获“挑战杯”江苏省红色专项赛特等奖1项、省高校网络教育优秀微课二等奖1项,并成功申报省级党建课题1项。校级成果包括,优秀微党课1项,最佳党日活动二等奖4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精品项目2项,研究生体育、美育、劳育精品项目1项,优秀党建案例2项;2名研究生党支部书记分别获学校首届研究生党支部书记技能大比武一等奖和优秀奖;完成校级党建“双创”项目2项、党建创新项目1项、“强基创优”4项、标杆院系周期检查1项;4位专任教师党支部书记在本任期内全部由副教授晋升为教授,实现了学院“双带头人”培育工程的建设目标。一些优秀党支部和党员师生代表也受到学校表彰,其中先进党支部4个、精神文明先进个人16人、优秀共产党员6人、优秀党务工作者2人。此外,1名党员教师当选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1名党员教师当选省第十四次党代会代表。四是做好其他群团组织工作。积极配合学校圆满完成鼓楼区、江宁区人大代表换届选举工作。积极支持工会工作,加强教职工代表大会建设,发挥服务教职工暖心聚力作用,深入推进建设“模范教工小家”,推动“教工小家”长效化运转。3人获学校“三育人”先进个人,2人获优秀工会工作者,2人获优秀工会积极分子,3人获青年岗位能手。重视统战工作,坚持院领导与民主党派谈心谈话制度,关心和支持离退休老同志工作,2021年学院关工委与苏州科技大学环境学院关工委开展共建合作,并获得校关工委品牌项目立项2个 。

提高创新能力,服务国家需求。面向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中流域面源污染防控和水环境质量改善的迫切需求,学院以重大项目为抓手,依托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等高水平团队的综合优势,强化与农田污染防控、环境材料交叉融合,产出了一批原创性标志成果,为长江大保护、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做出重大贡献。近5年,新增主持国家级及省级重大项目14项,千万级横向项目1项,科研经费超3亿元;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12项;在国际顶尖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Nature Communication 2篇、PNAS 1篇、Advanced Materials 1篇),全国百篇最具影响力论文1篇,论文一、二区占比从55.2%上升至82.7%,ESI高被引论文、热点论文数量提升显著,共有高被引论文187篇、热点论文26篇。产学研方面,在河湖水环境治理、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防控、黑臭河道整治、城乡饮用水保障等方面的技术咨询规模过亿元;与多家单位协作开发的多项污废水处理和资源化技术应用于全国64家单位,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效益,获得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一等奖;与六合区人民政府成立新型研发机构,已成为服务地方生态文明建设的样板。党员教师还纷纷发挥智库作用,担任国家生态环境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等,参与制定江苏省地方标准,参与举办全国河湖长制培训并主编系列教材,培训技术骨干超5000人,关于河湖治理瓶颈问题的对策建议被新华社“半月谈”重点报道,备受社会赞誉。

提升学科影响,壮大师资队伍。在学院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环境院学科建设不断自我突破,学科实力得到显著提升,实现了各项预期指标。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顺利通过“双一流”一期总结评估,2022年再次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第五轮学科评估实现了进位。“环境生态学”ESI最新国际排名0.1153%,有力支撑农业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ESI进位。目前,学院专任教师达76人,其中正高38人(含青年教授),副高30人,相较于18年,增加了11人。近五年,新增全国创新争先奖1人,江苏省特聘教授2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1支,江苏省333工程一层次1人、二层次2人、三层次2人,宝钢教育奖“优秀教师奖”2人等。2023年,以环科系省级样板党支部成员为主体的水环境模拟与生态修复教师团队入选第三批“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注重教育教学,提高培养质量。一是办学规模比例重心调整。截止2024年2月底,在校本科生人数1074人,研究生人数763人(学制内),外国留学生100余名,逐步形成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人数1比1的趋势。2023年本科生继续深造率61.62%,研究生就业率也上升到96%以上。二是本科专业建设稳步推进。获得江苏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三个本科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环境工程专业通过教育部专业认证,给排水专业通过住建部评估,环境科学(合作办学)专业通过教育部评估,获批国家一流课程3门,省级规划教材4项。三是研究生教育工程不断拓展。牵头获批资源与环境专业学位博士点,获得省优博论文3篇、省优硕论文5篇,入选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主题案例1项,获省研究生优秀课程1项,省研究生优秀教材2部,获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一等奖1项,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获得宝钢优秀教师奖2人,研究生连续八年斩获宝钢教育奖。四是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持续发力。2023年,学院在学科竞赛方面取得历史性突破,获第十八届挑战杯国赛一等奖、省级特等奖。2019年以来,学院还获得全国百名最美生态环境志愿者、省十佳青年志愿者、省“母亲河奖”绿色卫士奖、江苏高校思政大比武团支书专项赛一等奖各1人,省高校志愿服务项目金奖、省青年志愿服务新闻宣传奖各1项,省三好学生7人、优秀学生干部5人、先进班集体6个等荣誉称号。承办2023年“大学生在行动”全国启动仪式,每年开展“千乡万村”环保科普行动,被多家媒体报道50余次,社会影响反应较好,用实际行动融入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中去。积极参加体育赛事,获2021中国大学生飞镖赛女子高分赛亚军1人、单打701亚军1人,2名学生获省运会高校部羽毛球赛团体第一名,“河海杯”足球赛获全校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