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机电工程学院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不断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能力,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院高质量发展,切实担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
党建引领筑基发展,党建工作提升新高度
学院党委坚持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全面提升党建质量为核心,以深化制度建设为抓手,不断推进党建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制定《学院党委会会议议事规则》《学院党政联席会议议事规则》《学院“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实施细则》,规范议事规则和决策机制,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党史学习教育”等专项学习教育工作,认真落实学校党委巡察工作,为学院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障。围绕学校事业发展规划和“双一流”建设目标,制定学院“十四五”发展规划和重点任务,深度参与常州新校区机械团组楼宇设计和建设工作,为未来发展谋篇布局。
学院党委以推进基层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提质增效”“强基创优”为抓手,开展标杆院系、样板支部的创建,深入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形成“重点培育、分层推进”的模式,实现党建与学院事业发展“双融双促”。完成学校两轮“标杆院系”创建工作,学院党委政治核心作用更加凸显。机械工程专业七八班本科生党支部完成全国“样板支部”创建工作;疏浚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党支部书记案例入选中组部《基层党组织书记案例选编》,支部入选江苏省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对象;入选常州市党支部书记工作室1个、常州市党员教育实境课堂1个、学校优质党支部2个。学院党委加入常州市“红领带”党建联盟,实施校内校外党支部“五联共建”,探索党员联学、活动联办、资源联享、文化联承和品牌联创的基层党建新路径,7个师生党支部与校外9家合作单位党支部签订共建协议并实质性开展共建活动。
开拓进取特色发展,学科科研迈上新台阶
学院不断加强机械工程学科内涵建设,坚持“入主流,有特色”的学科建设理念,凝练特色方向,汇聚优秀人才,构建一流平台,推动学科建设迈上新台阶。机械工程学科获评江苏省重点学科。疏浚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通过教育部评估,牵头成立中国水利学会水工金属结构专委会,服务“长江大保护”、南水北调、河湖治理等国家战略和水利行业需求的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江苏省特种机器人重点实验室通过验收,设立江苏机械制造产业院士协同创新中心常州分中心,新增常州市智能制造重点实验室,牵头成立常州市机器人与智能制造产学研合作创新联盟,有效对接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需求。
学院创新科技管理制度与机制,瞄准国家、地方、企业科技需求,加强科研团队建设,发挥基层学术组织作用,学院科研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承担合同经费超千万的重大横向课题2项,新增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3项、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重点项目1项;申报成功省部级科技奖励13项;发表高水平论文5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0部,授权发明专利553项;主持制定SEMI国际标准1项,参与制定国家和行业标准17项。科研成果“5000kW大功率绞刀关键技术”成功应用于大国重器“天鲲号”超重型绞吸挖泥船上,打破了大型绞刀依赖进口、受制于人的局面。
立德树人聚焦内涵,人才培养取得新成效
学院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面向国家和行业产业人才需求,聚焦本科专业内涵,加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积极谋划新工科专业布局,构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总结凝练高水平教学成果,全力做好“金课”建设和教材建设,推进课堂教学革命;全面落实专业思政、课程思政,引导教师践行教书育人使命,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机械工程、金属材料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获评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机械工程和金属材料工程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新增机器人工程和智能制造工程2个新工科专业,获批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项,获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校企合作,双百计划”典型案例1项。获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江苏省重点教材3部。入选国家级一流课程1门、省级一流课程2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获江苏省优秀本科毕业设计4篇。
学院积极承担研究生培养的主体责任,重点推进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从培养方案修订、课程教学与课程思政建设、优质生源、研究生工作站与实践基地、研究生高水平论文、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等方面,紧抓研究生培养关键环节,着力推动学院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落实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的要求,制定《学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实施细则》《学院科研育人指导意见》等文件,打造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四有”导师队伍。五年来,学院研究生培养量质并举,获江苏省优秀硕士论文5篇;入选江苏省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38项、江苏省研究生实践创新计划项目40项;获江苏省优秀研究生工作站3个,新建江苏省研究生工作站20个、河海大学研究生实践基地4个;获常州市首批“龙城十佳教授”1人、学校首批“优秀研究生导师”1人。
铸魂育人走深走实,思政工作续写新篇章
学院党委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制定《机电工程学院贯彻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建立健全意识形态工作体制机制,加强意识形态阵地管理,筑牢网络意识形态防线。印发学院《思想政治工作重点任务清单》,成立社区功能型党支部,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向学生社区覆盖。积极构建“五位一体”思政教育模式,探索“4+X”三全育人工作机制,以重要时间节点为契机,引导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了红色经典诵读会、红歌合唱比赛、师生共话信仰与选择、若水讲堂、“彩虹筑桥、科学圆梦”志愿服务等品牌活动。
学院实施“五岗五员”“七个工程”党员教育培养模式,持续开展学生党员示范工程,引导党员亮身份、树形象、作表率,“学习青年楷模恽代英,争做‘三有’时代新人”获评省级信仰公开课示范课,微电影作品《钉》荣获2020年教育部第四届“我心中的思政课”全国高校大学生微电影展示活动优秀奖。学院从教学体系设置、实践平台建设、导师队伍配备、双创文化氛围营造、软硬件条件保障等方面,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2018年以来共获中国机器人大赛一等奖6项,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慧鱼组)竞赛一等奖9项,中国机器人与人工智能大赛一等奖9项,中国高校智能机器人创意大赛一等奖3项,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团体一等奖1项、个人一等奖3项,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1项,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铜奖1项,第十二届“挑战杯”江苏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1项。
引育并举人才强院,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
学院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大力实施“人才强院”战略,积极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引育并重、多措并举,构建教师分层分类培养机制,探索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有效运行机制,以培养学科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和中青年优秀教师为重点,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能力突出、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引进成熟人才和青年博士教师17人,新增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1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1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人,江苏省“双创博士”6人,学校青年教授2人、“大禹学者计划”14人。
学院认真贯彻落实师德师风第一标准,把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与学院教学科研具体业务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充分发挥“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疏浚教育与研究教师团队的示范引领作用,表彰师德建设和教学科研工作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获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获评江苏省劳动模范1人、江苏省青年岗位能手1人、江苏省技术能手1人,获评常州市师德模范1人、常州市好青年1人、最美常州人1人,获河海大学“我最喜爱的老师”2人。